
“教學是一個教中有學、學中有教的過程,隻有自己徹底理解知識點,才有可能用最通俗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應用,隻有這樣,教與學才能相得益彰。”這是伟德bv研究生導師朱松談起教學時的深刻感悟。
師者仁心,學生成才之路的引路人
朱松不僅是一名優秀的導師,還是學生的益友,他指導學生,也和學生共同進步。
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朱松結識了自己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羅威威。一次,一篇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論文讓師生推測通過調節某些參數可以改善論文的結論效果。盡管他們當時編程能力有限,但仍然堅持鑽研MATLAB程序,耐心地逐條調試代碼,時常加班加點到淩晨。經過三個月的不懈努力,終于完成了MATLAB仿真,使得論文的結論效果獲得了百十倍的提高。因此,師生決定向神經網絡頂級雜志Neural Networks投稿。“其實當時無論投稿的結果如何,對我來說,2013年已經是收獲滿滿的一年,我不僅完成了一項重要的科研工作,而且學會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羅威威感慨道。
後來,《Neural Networks》審稿人對論文初稿給予了高度贊賞,并提出了一些小的修改意見,他們立即針對意見進行了修改并重新提交。幾天後,好消息傳來,該篇文章被成功接收并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極大鼓舞了羅威威的信心,後來他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羅威威碩士畢業後,也和恩師經常交流溝通。每當羅威威遇到科研、情感乃至人生的困惑時,朱松都會積極地給予開導和鼓勵。2020年畢業季,在導師的影響下,羅威威選擇回到母校,入職我校伟德bv,2023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并且榮獲江蘇省“雙創博士”稱号。
因材施教,學生成才之路的指南針
朱松因材施教的方法幫助越來越多的學生找到了人生方向。
對于基礎較好但研究方法尚欠成熟的學生,朱松會逐步給他們制定任務,并督促學生按時高質量地完成每天、每周和每月任務。對于缺乏自信的學生,朱松持續不斷地進行鼓勵和激勵,從小的研究内容入手,幫助他們逐步深入細緻地進行研究。
他看到2013級研究生鐘凱具備紮實的基礎和一定的科研經驗後非常欣慰。師生經過深入探讨後決定進入憶阻器這個新興學科的領域,并開始了對憶阻神經網絡動力學代數條件的研究。在鐘凱的科研過程中,特别是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和修改過程中,朱松始終給予指導和支持,并為鐘凱營造了寬松的生活環境,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助力。
在碩士期間,鐘凱榮獲中國礦業大學“優秀創新碩士獎學金”等多項榮譽。于2016年進入大連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于2020年加入安徽大學,成為該校的直聘副教授,202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鐘凱的成長讓朱松感到驕傲和欣慰。
另一名學生劉丹,科研基礎相對較差,但是非常認真和踏實,朱松鼓勵他積極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朱松出國交流期間,他也會每周至少一次通過電話、語音等方式與學生保持溝通。無論遇到什麼科研難題,兩人都一起克服,有幾次甚至把手機聊到沒電。
有一次,劉丹将撰寫好的兩篇論文同時發給導師進行修改和完善。“我非常驚訝,這說明劉丹不僅踏實奮進,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領悟力。”朱松指導劉丹進行了修改,這兩篇論文同時發表。之後,朱松鼓勵劉丹撰寫更高水平的論文。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和鑽研,劉丹共發表了8篇第一作者SCI論文,全部為JCR一區論文。其中,四篇為中科院一區論文,單篇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到11.451。他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榮譽,他的碩士畢業論文也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嚴師出高徒,學生成才之路的鞭策者
朱松既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的慈師,也是鞭策學生前進的嚴師。在指導碩士研究生陳重陽期間,朱松發現他非常踏實和穩重,并且有着清晰的目标——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朱松給予陳重陽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但對于論文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他鼓勵陳重陽努力達到高質量頂級期刊的要求。碩士期間,陳重陽以第一作者身份成功發表了3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和Neural Networks中科院大類一區期刊,上述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别為11.451和8.197。他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榮譽。2020年,他進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目前,2018級碩士生高宇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攻讀博士學位,2019級碩士生鄧琨、沈元初、張佳慧三位同學已經分别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21級博士生陳悅和王敬敬于2023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CSC資助,前往澳大利亞麥凱瑞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此外,還有4名碩士畢業生已經進入銀行系統工作。
“看着學生們成長成才,以及遇見、結識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相互之間的交流能夠給我帶來莫大的快樂。”朱松說。作為一名教師,朱松始終如一地熱愛導師這個職業,堅守着教書育人的初心,努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棟梁之材。